中文名称:德国医学杂志
刊物语言:中文
刊物规格:A4
主管单位:华中科技大学
主办单位:华中科技大学
创刊时间:1984
出版周期:双月刊
国内刊号:42-1865/R
国际刊号:2095-9621
邮发代号:
刊物定价:0.00元/年
出版地:湖北
时间:2025-07-23 15:13:01
近年来,随着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推进,电子病历系统在提升诊疗效率的同时,也暴露出信息安全管理漏洞。部分医疗机构因制度不健全或人员违规操作,导致患者病历信息被非法泄露,甚至出现工作人员为炫耀将患者隐私扩散至微信群的事件。此类行为不仅违反伦理准则,更触犯法律红线,严重损害患者权益与社会信任。为强化责任意识、规范信息管理,现就医疗机构电子病历使用要求明确如下:
一、严守信息使用边界,明确合法用途
电子病历信息仅限用于医疗诊断、教学科研等法定场景,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其他目的擅自调取、复制或传播。操作人员需对本人账号权限负责,严禁违规收集、传输、买卖病历信息,尤其禁止通过社交媒体等公开渠道传播敏感内容。例如,某医院员工因在微信群泄露明星病历被行政拘留的案例,即为典型反面教材。各机构需以案为鉴,将患者隐私保护视同"医疗生命线",像保护输血安全一样严格管控数据流向。
二、建立全流程追溯机制,压实管理责任
医疗机构须确保电子病历系统记录完整操作日志,包括操作人员、时间及具体行为,实现"每一步留痕、每一笔可查"。建议参照金融系统风控标准,对高敏感信息设置分级权限:普通医护人员仅可查阅分管患者资料,科研调取需经伦理委员会审批,批量导出必须由信息安全主管双人复核。同时,定期开展系统漏洞扫描,防范黑客攻击导致的数据泄露风险。
三、强化人员培训与违规惩戒
所有接触病历信息的员工需接受年度隐私保护培训,重点解读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》第101条及《民法典》相关规定,明确泄露信息将面临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责任。建立内部举报机制,鼓励员工监督违规行为,对主动发现漏洞者给予奖励。对于违规者,无论职务高低,均按"零容忍"原则处理——轻则取消处方权、调离岗位,重则移送司法机关。正如保护手术室无菌环境需要全员参与,信息安全同样依赖每位员工的自觉守护。
四、完善患者权利救济渠道
医疗机构应在门诊大厅、电子病历登录界面等显著位置公示隐私投诉方式,设立独立的信息安全专员处理举报。患者发现信息被不当使用时,可依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向属地卫生健康部门投诉,或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。建议参照银行客户服务体系,为敏感病例患者提供"一对一"隐私顾问服务,及时解答数据使用疑问。
五、构建多维防护体系
技术层面,推广加密存储、动态脱敏技术,确保科研人员查阅病历时自动隐藏身份证号等直接标识符。管理层面,实行"最小必要"原则,如产科护士无法访问肿瘤患者化疗记录。物理层面,严格管理机房出入,废弃硬盘需进行消磁处理。这如同医院感染控制的三级防护:既要戴好口罩(基础防护),也要穿隔离衣(流程管控),更需空气净化(系统保障)。
各医疗机构接此通知后,须于30日内完成自查整改,由主要负责人签署《信息安全承诺书》报送属地卫健部门。后续将开展跨部门飞行检查,对仍存在系统漏洞或管理缺陷的机构,依法处以警告、限期整改直至吊销诊疗科目等处罚。让我们以保护患者隐私的实际行动,捍卫"白衣天使"的职业荣誉,共同筑牢医疗信息安全的铜墙铁壁。